到中国旅行该当晓得评剧

本文摘译该书书序以飨读者同时,谨此留念这一来自英国却对中国评剧情有独钟、领会至深的汉学大师。

秦乃瑞最后对评剧发生乐趣,源于1979年取评剧名角新凤霞的一次碰头。可是从他的著做中,不难看出他其实有热心于这个剧种的某种必然性。通过翻译出书《新凤霞传》,他领会了很多评剧演员穷困、不易的糊口形态。他是一位从来对贫平易近的糊口充满怜悯的人,所以决定领会更多评剧的汗青,并向更多人引见这个剧种。另一个吸引他的要素是评剧的现代性——利用现实故事编剧。他伦敦大学的博士论文是关于中国现代言语和文学的,他新近出书的《鲁迅传》用了他良多年的功夫。所以,正在一般性地向引见中国以外,秦乃瑞对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言语和文学的转型寄予了很大的关心。而评剧所具有的相对现代性、处所题材、以及时常带有的对社会丑闻的性质,几多也为秦乃瑞的研究带来几丝调剂性弥补——他本身就是个很有诙谐感的人。

1979年,时为大学中文系从任的英国汉学家秦乃瑞(John Chinnery)来华,碰到了出名评剧演员新凤霞,从此深深地爱上了评剧。2010年,秦乃瑞归天,留下一部未得排印的书稿《Pingju:Real Life Opera of Northern China》,2016年8月由新世界出书社首出英文版(中文书名《中国村落的莎士比亚:英国汉学家眼中的评剧》)。该书对此前“闻所未闻”的评剧百年汗青做了独到述评,出书社特邀出名汉学家、大英藏书楼前中文部从任吴芳思为其撰写序言,书后还附有做者翻译的《花为媒》等三部评剧脚本。

秦乃瑞上世纪70年代起头收集评剧研究材料,但有时间和精神来铺开研究,仍是正在他1989年从大学中文系退休之后。正在翻译《新凤霞自传》的过程中,他深切领会了旧时评剧演员的艰辛糊口。那时的很多评剧女演员身世贫寒,不少人年长时就被卖到倡寮并正在那里长大。对于此中那些有点长相和才调的,演戏不啻于是某种。可是虽然如斯,糊口仍是很不容易的。梨园子四周,正在庙会献艺,但常常要面对恶棍的纠缠,别的还需靠鸦片她们的病痛,因为糊口的艰辛,患肺结核等健康疾病的也多。

身世贫寒,程也正如他身边的演员,他编剧的做品很丰硕,很多学问都是他正在私塾窗户根下听来的。秦乃瑞虽然对新凤霞的艺术和人生深感怜悯,有的则取材于现实话题——考虑到程兆才没有正轨教育履历,他把程兆才称为“村落莎士比亚”,有的是保守故事和保守故事新编——例如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》,没有接管正轨教育,他还收录了他翻译的程兆才编剧的三个脚本。这不得不说是难以相信的成绩!可是本书中也引见了很多取新凤霞类似的评剧女演员的故事。

评剧是19世纪晚期成长起来的。正在一个有唯古风古法是卑保守的社会,这个晚近才呈现的典型的处所戏,当然仍是难登大雅之堂的。可评剧是具成心义的:一是花旦就是女性饰演了(京剧其时仍是由男性演);二是评剧内容选用现实题材或事务,不似京剧那般全盘依托汗青故事;三是评剧服拆也有现代的,不像京剧都是超富丽的古拆。

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,新凤霞艺术生活生计晚期的受的悲苦形态竣事了,她正在评剧舞台上慢慢成名。1951年,她取出名剧做家吴祖光喜结连理。可是1957年,吴祖光被打成“”下放劳动。她本人也正在“”中被下放干沉体力劳动,导致部门残疾。

这本书很主要。它引见了一个前所未闻的、意义严沉的剧种。去过中国的旅行者都晓得京剧,可是更该当晓得评剧。评剧是处所戏,汗青短——降生仅仅正在百年前,反映着阿谁时代的危机取变化。秦乃瑞以他对中国保守文化和文学的深挚根底,正在广漠的汗青和文化布景下,向我们十分清晰地引见了评剧的成长。对旧时剧团及评剧演员麻烦的怜悯,表现着他做为学者宝贵的人文关怀。这部关于评剧的书凝结着他那么多心血,却未能正在其生前出书,令人不堪唏嘘。